百分剧情

​《述志令》里看曹操

点击: 来源:百分剧情
摘要:《述志令》里看曹操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恐怕对曹操都不会产生好印象,可实际上我们都被《三国演义》的作者欺骗了,小说的中曹操已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实的曹操还得从历

《述志令》里看曹操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恐怕对曹操都不会产生好印象,可实际上我们都被《三国演义》的作者欺骗了,小说的中曹操已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实的曹操还得从历史中予以还原,而还原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就是史料本身。曹操及其当事人留下的诗文作品就是窥视其本来面目的最好材料之一。

《述志令》正是这样一篇有价值的材料。《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用以自我表白的文章。该文写于建安十五年,曹操时年五十六岁。其时,曹操已经铲除了董卓、袁绍袁术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拥帝自重,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之巅的曹操并没有因此而固步自封,针对刘备、孙权两大势力“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的诋毁,曹操借助让还帝封的文告以昌明本志,反击谤义。《述志令》自诉自己的心路历程,直言不讳,诚坦率,虽有愤然不平之气,却也是实话实说之词,一个坦诚透明,率真直爽的形象跃然纸上,与《三国演义》那个“宁要我负天下人,毋宁天下人负我”阴险奸诈的曹操大相径庭。

《述志令》言辞恳切,从两个方面陈述自己的心志。首先,陈述自己放弃天子诰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只是一个“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大将军”,举兵为匡扶正义,平定兵乱,与包藏祸心的袁术袁绍,和首鼠两端的刘表截然不同的是,自己谨守人臣之分,从无僭越之心。故兵多却常常自损之;虽以平定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却有如履薄冰之虑,之所以不辞官归隐,还权于人,是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其次,援引齐桓公、晋文公“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侍周室”,乐毅、蒙恬的赤诚忠心以自况,申明忠信乃自己家风传承,根深蒂固之本性也。又陈述自己向来以介之推、申包胥为自己的楷模榜样,总想着要向他们看齐,可实际上自己却并不能真的迈出这一步,因为家人的安全和国家的危亡存续系于一身,绝不能让自己处于“慕虚名而处实祸”之境地,因此,虽有辞让之心,却不能真的隐退辞让,“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由是观之,操虽有美化标榜之意,但的确是实话实说,没有半点虚妄之词。曹操的坦率真实得到了鲁迅的赞赏。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曾说过“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曹操之前的何进、董卓、袁绍都曾经辅佐过汉王室,这些人不仅没有宁定天下,却令局势混乱不堪,汉末天下局势之所以如此糟糕,就是因为这些人既无辅佐之才,更无辅国之心,和这些人相比,曹操有辅国之才,也有辅国之心,虽然霸道了些,但毕竟没有废汉自立,虽有废汉自立之心,却有所顾忌。这至少能说明,曹操基本操守还是存在的。

至于奸诈伪善,挟天子令诸侯,这要看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汉末乱象根子不在权臣霸道,而在皇室衰微,吏治腐败。十几岁蒙童无知的小孩子即便是在皇帝位子上,也不过是无所作为的傀儡而已,那么,谁来辅佐,辅佐者的才学德行能力就成了关键元素。董卓那样德行的人,杀人越货还行,匡扶天下则是笑谈,因为董卓不过一个无才无德奸吝小人而已。

袁绍以超越曹操十倍的优势而惨败于曹操,是才疏学浅,更是目光短浅。和这些人相比,曹操显然要优越的多了。诗人的情怀,政治家的抱负,还有坦率真诚的秉性,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常常疑惑于蜀国的败绩,以刘备的诚恳待人和诸葛亮的超人智慧叠加,却何以功败垂成呢?原其所以,根子怕还是落在刘备身上。鲁迅曾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谓一针见血。这说明,三国作者对刘备、诸葛亮褒扬过分,而对曹操又贬损过度,因此,仅从小说获得三国人物的认知是不确切也不真实的。

今读曹操《述志令》可知曹操之为人,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述,至少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绝对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曹操没有《述志令》所陈述的那样好,至少也是对曹操形象的一个颠覆,曹操还有坦率真诚的一面,知书达理,明辨是非,目光如炬且以国为重,历史的曹操果真如此乎?

2019年7月23日星期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