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影评(马云看了三遍的影片,为何在外网不被看好?)
电影绿皮书影评(马云看了三遍的影片,为何在外网不被看好?)
在第91届奥斯卡上,《绿皮书》赢得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3月1日,《绿皮书》即将登陆全国院线,内地观众将在第一时间一睹这部奥斯卡电影的真容。
就口碑来看。《绿皮书》在烂番茄、豆瓣等各大评分网站上都收获了很高的分数。
就连马云先生在2月25日点映现场也表示,这是他第三遍看这部电影,并且表示可能还会再看,因为这部电影让他看到社会的温情。
但在美国,《绿皮书》却遭到了众多影片人与电影专业人士的口诛笔伐。在代表专业影评人的Metascore网站上,《绿皮书》收获了69分,是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最差的。
著名黑人导演也是这届奥斯卡奖提名者《黑色党徒》的导演斯派克·李,也多次表示了对《绿皮书》的反感。
在我看来,《绿皮书》的面临的口碑与争议仿佛是“一体两面”,它的优点可能也可能是造成争议的关键因素。
《绿皮书》讲述了黑人音乐家唐·雪利(马赫沙拉·阿里饰演)雇佣白人司机托尼·利普( 维果·莫腾森饰演),开车前往美国种族歧视的南部进行巡演,由于种族、阶层差异巨大,一路上两人矛盾不断。
而随着互相了解的深入,两人也逐渐卸下心防,共同渡过了路上一道道难关,成为了彼此最珍贵的朋友。
不可否认《绿皮书》有着“白人救世主”的色彩,是典型的“白人视角”的电影,在种族这一问题上及其“保守”。
从影片来看,黑人音乐家雪利打开心防,走出孤独的过程由白人司机托尼引导,影片中的雪利有三重身份:黑人、音乐家、同性恋者。
而这三重身份也造成了雪利的三种隔绝:底层的隔绝、同种族的隔绝、异族(白人)的隔绝。
而影片的故事也在隔绝不断打破中展开,影片中那场津津乐道的吃炸鸡的戏极具象征性。
有着良好教养的雪利排斥着象征美国通俗文化的炸鸡。而在司机托尼·利普的循循善诱下,雪利也被炸鸡的味道所吸引,主动尝试品尝炸鸡,而这一切则象征着雪利向大众流行文化的融入。
一路上来自底层的司机对于雪利的保护也让两人渐生友谊,在托尼的引导之下,雪利开始放下心防,吃炸鸡、听曲子并指导托尼给妻子写信,白人与黑人、底层与上层的隔膜在友谊得到化解。
此外,雪利也与自己的种族不断融入,打开心房的从原来对广播中黑人流行音乐的不解,到最后他主动来到黑人酒吧,为自己种族弹奏钢琴曲,这是对底层的融入也是对大众的融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白人司机的帮助。
同样,雪利的身份也有着“白人视角”,雪利为了证明自己成为音乐家而不愿成为普通的流行乐手,这是为了证明“黑人也一样可以演奏古典音乐”。
表面这是对白人的宣战,而实则也隐含着对黑人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对于白人文化的崇拜。包括坚持不把威士忌酒杯放在钢琴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南下的也是如此,黑人获得“尊重”,必须获得白人的“认同”,改变白人的观念,这无疑于将白人置于高位。
其实早在《绿皮书》之前,《相助》、《弱点》等影片都暴露了这种“白人视角”与“白人救世主”的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影片不仅频频登上奥斯卡,同时获得很好的口碑。
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影片的争议也是其优点,种族观点上的“保守”却能打动绝大多数。
《绿皮书》有遵循着奥斯卡学院派电影的制作模式,剧本工整、制作优良、表演出色,坚守着普世价值的精神。
从这一点上,这部电影在情感上是及其动人的,当雪利在雨夜里怒吼出“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时,相信所有观众都会被这种真实的倾诉所打动。
而片尾当雪利与托尼的妻子相拥,从前的误解从家里消除,托尼的妻子在雪利的耳边低语“谢谢你帮他写信”这样的情感的小反转也会让你在最后一刻热泪盈眶。
“保守”的价值不代表大逆不道,相反由此诞生的艺术作品更能切中时代情绪,更能激起大众的共情,这正是《绿皮书》最大的价值。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奥斯卡上的另一部电影,《黑色党徒》由最著名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导演,从形式到内容都及其先锋,在种族的命题上有鲜明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反传统电影的气质,评论界对其赞颂有佳,但却无法引起大众共情,到了中国更是甚少提及。
保守与先锋,共情与鲜明,无论是《绿皮书》还是《黑色党徒》都有各自的价值,一个从情感维度打动观众,另一个则是以先锋视角提供最新观点,两种电影缺一不可。
也应如此,保守往往更普世,我们抛开种族问题,我们会发现这部影片具有更加普世的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工作与地位的变化,我们时常于家人、朋友有着疏离的感觉。
而《绿皮书》雪利更是如此,不断的隔绝、疏离,夹杂自己的事业与种族之中,由此也产生了强大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与疏离感都是我们每个人所经历过的,这也不难理解《绿皮书》在中国取得高口碑的原因了。
《绿皮书》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植根于每个人的情感与经历之中。
它鼓励每一个身处孤独中的打破自己的固有想法与圈子,积极融入新的生活,理解新的观点,从这一点上看《绿皮书》无疑是部优秀的作品。
抛开赞誉和争议,能电影院中获得一些感悟,收获一丝温暖,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