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越来越差(大秦赋王翦结局)
大秦赋越来越差(大秦赋王翦结局)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观众对秦始皇嬴政以及秦国的统一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多少有些了解,可所知却不多,或者说是不太了解具体情况。
那么,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观众就希望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史实。
可偏偏《大秦赋》在剧本的创作上存在过多的“艺术加工”,多少有些偏离了历史真相,没有真正的去还原历史。
所以因此引发了大量的话题和争论。从演员、演技到剧本、剧情,再到嬴政和秦国。
最终,话题来到了统一和暴政上。只是,以经过艺术加工的电视剧来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不以正史为依据,这样做是存在偏见的。
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秦朝结束了从商朝开始,到周朝以来实行的的诸侯分封制度,忽略了秦朝统一六国后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史实和功绩。
他们既不去想秦朝的统一于华夏、于民族有何等重要的正向意义,也不去想秦始皇嬴政又是何等的雄才伟略,目光长远。
他们只把目光放在了嬴政的“暴政”上,将秦始皇定义为“暴君”。
他们认为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中,有杀豪杰、毁名城、强迁富户到咸阳等事迹,于天下不仅施行严苛的《秦律》,还极为频繁的征发徭役、兵役。
更有焚书坑儒等事件,其桩桩件件都非是仁政,乃是暴君所为的“暴政”,损害了当时百姓的利益。
其依据来源,是所谓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说法,认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并不一定非得是嬴政来结束。可以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任意一国,因为大势所趋嘛!
还有以《过秦论》、《阿房宫赋》等古人所著的政论文、辞赋,来阐述秦国为何二世而亡。认为秦国自统一天下后,既“仁义不施”,又不爱六国之民。最后: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种行为,难道不是人云亦云吗?持这些观点的人,有去设身处地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吗?
并没有。
所以,当《大秦赋》不能真正的去还原历史真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不会使观众明白,“统一”二字,于国家、民族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这也正是人们对于《大秦赋》的争论愈演愈烈,越跑越偏的原因之一。
于此,我就简单解释一下,文章中所提到的“暴政”和“依据”。
六国虽灭,秦朝一统,但六国尚有部分贵族存在,如张良,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家“五世相韩”。又比如项羽,其祖父为楚国名将项燕。
除却六国残留下来的贵族外,所谓的豪杰之士中,还有如出身为“魏武卒”的周市,有穷苦出身的陈涉、吴广等,不一而足。
六国遗留的贵族,本是旧有的利益既得者,在秦一统天下后,却成为了庶民,想要“爵位”,得依秦法,按功得爵。
这让他们如何接受?
而陈涉、吴广则是因为大雨失期,不能按时到达戍守地,唯恐获罪。
“国仇私恨”下,就有了博浪沙惊天一刺,就有了大泽乡起义……
如此行径,已经威胁到了秦国的统治,秦始皇嬴政又怎么会不采取措施来应对了?
至于毁名城,指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隳六国城”,意思是秦朝统一之后,六国的名关大隘皆被嬴政下令拆除,使其失去抵御的功能。
但这些关隘乃是军事要塞,不是民众所聚的城市。且嬴政此举,打破了城与城之间,以地域、关隘为分相互排斥、戒备的关系。
这是有利于地域之间相互交流和流通的。
迁富户于咸阳,准确的说法是“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但这些人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地方豪强、六国贵族,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其故地无传世之家,使民众所奉无主”,使秦地富庶,使地秦国长治久安……
至于很多人奉为圭臬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说法。
我想说,这一说法出自《三国演义》,乃是小说家言,其次该观点表达的也是推崇“大一统”这一文化核心理念和传统政治思想。
并不是一句大势所趋就能简单说明白的。
所以《大秦赋》尽管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表现出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更是表现出了秦始皇废分封、建立郡县制度,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利于统一的功绩。
这使得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成为了现实。
电视剧《大秦赋》的播出,触动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由此而引发的争论愈演愈烈,超越了电视剧本身,俨然的刀光剑影暗流涌动……
有一个事实是确定而无可争议的,《大秦赋》引发的争论,完全是国际上一些势力和国内数典忘祖吃里扒外之徒主动挑起的,天下本无事,俏小自忧之,他们借题发挥兴风作浪,无事生非指桑骂槐,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万万不可孤立简单的看待这场舆论争夺战。